往年冤家圈的第一波刷屏是“我的 18 岁”。
关于很多 90 后来说,那曾经是十年前的事了 。
曾经 28 岁的他们不得不重新登录本人的 QQ,去翻当年十八岁的照片,然后有人发现:连本人的 QQ 密码都记不得了。
忽然想起来,第一批 90 后曾经分开 QQ 了。
也许你们没留意到,从 2011 年到如今,短短六年,微信的活泼用户曾经涨 9.63 亿。而 QQ 用户的活泼度曾经延续四年停留在 8 亿多,往年又降了。
一个同事看到本人 QQ 里那些灰色头像,慨叹道:
“那时想方设法偷跑去网吧,就爲了登 QQ 聊天,待两个小时就能聊两个小时。如今也都加了微信,24 小时有网,却不想聊了。”
猛然认识到,QQ 见证了我们从无话不说到无话可说的 19 年。
二
QQ 开启了我们网上聊天交友的时代。
1999 年,腾讯推出了中国第一款点对点、一对多聊天软件 QICQ(QQ 的前身),2000 年更名爲 QQ。2005 年左右,QQ 进入全盛期。
那时 90 后们正值青春期,刚上中学,上 QQ 找人聊天是种时髦潮流。
知乎上有个网友说,“初三时,还是中午 12 点放出一点 QQ 号大家抢的时代,让同窗帮我弄了一个,那个兴奋啊,加了 400 多人,看着谁在线就跟谁聊。”
qq 聊天室
事先有个玩法是经过年龄、性别限制来搜网友。同事就是这样搜到了本人的第一个网友,“由于她头像跟我一样,都是齐刘海黄头发包子脸。”
她们一个在武汉,一个在重庆,常常聊各自的城市、学校、考试和心仪的男孩。
心仪的男孩也是打 QQ 堂时看法的:“我们四次被随机分到了同一个房间,你说有缘不有缘?”
后来她自动加那个男孩 QQ,网恋了两年,到如今她还能背出他的 QQ 号。
“那大约是我们最容易信任他人,最情愿关闭本人的时分吧。”
三
2017 过来了,这是 iPhone 开启智能手机时代的第十年。
十年里,中国互联网完成了从 PC 到挪动端的革新,有了手机、WiFi 和 4G 网络之后,网上聊天交友变得一点也不稀罕,也不再那麼让人等待。
我的同事曾经 3 年不必 QQ 了,也很少跟人闲谈。
有生疏人加她,不论男女,普通不说清楚是谁,她就不会经过验证,就算加了也不聊。冤家之间没事儿也不怎样联络。
“有事就说事,没事儿聊什麼天?”
四
如今的生活也曾经没有了上线下线的区别。
最近,我有个前同事去海南休假。担忧休假时期被无止尽的任务信息骚扰,她强行把微信昵称改成了“ xxx(休假中)”。
即使这样,还是会有人给她发任务信息,只是会“有所忌惮”一点。例如市场部的同事有事找她,说完后会补一句:“等你休假回来再说。”
一个冤家曾在清晨 2 点半收到过老板的 3 条语音信息,每条都有 60 秒。
“很解体,老担忧没有及时回复的话对方会不会不开心。”
她思念在 QQ 上,可以选择在线、隐身、繁忙、分开等形态,隐身时,头像会变成离线时一样的灰色。
没空回信息时,你可以把形态设置爲“分开”或“繁忙”,这时有人给你发信息,会收到一条自动回复:
自动回复也是可以设置的:
当然,也有人在打游戏时把自动回复设置成“不是自己”或许“我在写作业”。
这些形态让 QQ 有很明晰的界线感。它们是一种表态,间接标明 “我如今能不能、或许想不想回复你”。
不必勉强本人去应酬,或许投合。这让聊天成爲一件有更多自动权和更少心思担负的事。
而如今的通讯工具都不再有下线这回事了。
给人的觉得,是你永远在线,永远 available。
五
QQ 让我们对本人的社交更有自动权、有控制感。
你可以理屈词穷的对某团体隐身,对另一团体隐身可见。
你也可以理屈词穷地对好友分组。
办公室的一个女孩说,那时分她有 14 个好友分组:好冤家们分一组,方便约玩。普通冤家一个组,不常联络。生疏人一个组,忙的时分可以不聊,闲的时分随意找一个聊。七大姑八大姨一个组,方便 QQ 空间限制拜访。
和很多人一样,她也有一个分组里,只要一个特别的人。“防止他吞没在茫茫QQ头像里。”
那时分,冤家分圈层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,大家还会比谁的 QQ 分组设计更美观。她爲了让本人的分组全体排版美观,还特别把有几个组的组名设置成了空白。
如今,我们从不随便提到本人给谁分了组。这项功用往往也被隐藏得很深,看上去,大局部好友都都显得一样重要。冤家圈有分组可见,也会小心翼翼不让人觉察。
我们的社交变得有点主动,给更多人日常点赞、留言,表示本人的关注,成爲一种必要的礼仪。
人与人的衔接从一件让人等待的事,变成一件让人焦虑的事。
六
回头来看,90 后的 QQ 时代,上网聊天曾是一件有典礼感的事情。
那时上网更难,家里没电脑就偷偷去网吧,有的人上微机课时也偷偷挂着 Q。
翻开 QQ,输出账号和机密点击登录,就像进入了另一个次元。它是异于日常生活的特别场景。
大家很努力的想要在 QQ 上给本人塑造一个更吸引人的抽象:拖同窗帮助挂 Q 晋级、偷偷用家里座机打电话充红黄蓝绿粉紫钻、打扮空间、买 QQ 秀……
最根本的选头像也要下功夫。每一种头像都代表着一类人的性情,网上还有帖子把他们逐个都剖析出来,供人挑选。
那时的每个选择,都是爲了通知他人本人是一个怎样的人。
聊天也有典礼感。每一个形态的改动,都有对应提示音:上线下线的敲门声,加好友的咳嗽声,来信息的嘀嘀声……每一个声响,都能够影响你的心境。
一个读者说,“看到暗恋对象的头像从灰色变成黑色,觉得本人的心境也被点亮了,收到他的信息时,心跳也跟着‘嘀嘀嘀’的声响减速。”
明天,他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,但以前的那种典礼感逐步消逝了。
分开 QQ 的 90 后们开端思念那个需求一点努力才干上网聊天的时代。
“那时分,我们下线前会很仔细地说:
‘我下了,886’。”
读后考虑:
翻开你的 QQ 看看,然后通知我感受。
发表评论: